紫雲巖 

紫雲巖 / 拍攝者:吳長錕

清水紫雲巖供奉觀音佛祖,在地人習慣稱為「觀音亭」,祭祀圈涵蓋了昔日的大肚上堡,亦即現今的清水全區、沙鹿的西勢、公明、清泉、鹿峰及鹿寮等,三百多年來始終扮演在地居民的守護神,成為婦女心目中的「觀音媽」,日常生活中的心靈導師,舉凡出外、事業、婚姻、生兒育女、官事、年冬、求財、大命、功名、失物等日常生活一切的祈求與解惑,就全靠觀音媽的幫忙;小孩只要認觀音媽作契子,保證小孩可以順利長大成人,因此每年的觀音佛祖佛誕或廟會活動,大家都會熱心參與、出錢出力,感謝觀音佛祖一整年的庇佑與守護。

紫雲巖座落在清水大街路206號,坐東朝西,廟後就是清水的聖山-鰲峰山、廟前就是清水最老的大街路,話說清水大街路的埤仔口,終年湧泉不斷,冬暖夏涼,為本地居民最重要的生活與灌溉用水,孕育了清水4500年來人類的生活歷史,早期漢人從此展開秀水、三塊厝、客庄、橋頭、田寮、後莊、社口、頂湳、下湳、菁埔、埤頭、山腳、水碓等十三莊的聚落發展,在日治時代未開闢現在臺一線之前,始終是清水聚落宗教、政治、經濟的中心,而大街一帶最重要的信仰廟宇就屬恭奉觀音佛祖的「紫雲巖」了。

紫雲巖的創建始於清康熙元年(1662),相傳一名瓦匠從唐山福建泉州來臺,途經牛罵頭山麓紫雲巖現址,將隨身攜帶的觀音佛祖香火袋暫時繫在樹上,離去時卻忘記帶走,而將香火袋遺留在樹上。之後夜裡附近居民經常可見樹上祥光四射、靈氣非凡,居民紛相走告爭先膜拜,所以在地的仕紳及善心人士遂發起建廟之議。

三百多年來,紫雲巖因水患、地震或年代久遠,廟舍老舊,紫雲巖曾經歷多次翻修整建,廟貌始終保持完好。目前的廟貌起建於民國61年,由四方信眾及鄉親的慷慨解囊,歷經八年多終順利完成重建工程。將紫雲巖由傳統的閩南式平房建築,擴建為五層樓台之北方華麗殿閣的建築風格,也成為臺灣中部最重要的信仰中心。

封面照片:紫雲巖 / 拍攝者:吳長錕


宮廟小檔案

  • 建廟年代:清康熙元年(1662) 
  • 祭祀神明:主祀觀音佛祖、配祀註生娘娘、文昌帝君 
  • 特殊文物:感恩社民番業佃諭示碑(清乾隆43年)、牛罵頭觀音廟後堤防復舊碑記(日明治37年6月)、日本雕刻家高村光雲純銀觀世音普薩聖像(1922)、清咸豐年間的「天臨海鏡」,清同治3年的「慈芘兵戎」,清光緒年間的「五蘊光明」等匾額。 
  • 慶典時間:元宵節、中元節、觀音媽生(農曆2月19日、6月19日、9月19日) 
  • 廟址:臺中市清水區大街路206號 
  • 電話:04-26235500


免費建立您的網站!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。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