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清水埤仔口與大街
清水大街路早在清乾隆時期已成街肆,清水大街湧泉之地,慣稱埤仔口,舊時是小鎮的洗衣場,有泉水,就是人們最好的居住地方,昭和四年(1929),清水街役場在此設立自來水廠。大街最大的廟宇是紫雲巖,供奉觀世音佛祖,後花園的乾隆時期老石碑最為珍貴。三山國王廟,已有兩百多年歷史,見證了客家人在此生活的紀錄。開基福德祠,建於清乾隆年間,廟中尚保存兩塊清代舊匾額極為珍貴;此外十八坎的南海岩、西寧路的壽天宮及董公街的董公廟都是清水街上重要的歷史宮廟。
清水國小創立於1897年,1935年,清水公學校在光華路校址建造新的校舍。目前清水國小保存1935年的紅磚U型教室、「誠」字碑、舊講堂及日式教師宿舍等文化資產。日式教師宿舍群,在其中兩棟宿舍成立楊肇嘉先生紀念館,記錄楊肇嘉一生精彩的事蹟。學園街的清水高中的清中禮堂,立面是前輩雕塑家陳夏雨製作孔子師生言志浮雕「農山言志聖跡」,是清水重要的藝文地標。
1935年4月21日,清水經歷墩仔腳大地震世紀災難,街區幾乎全毀,日本政府實施都市計畫將清水街區的規模擴大,從紫雲巖至清水火車站,棋盤式的街道及嶄新的街屋,讓清水邁入現代化的美麗小鎮。都市計畫後的清水,不經意留下清朝營盤巷及古道旁的李家古宅。
封面照片: 埤仔口洗衣婦女/民國50年 (1961) /照片提供人:陳祐成
清水國小U型校舍/攝影:吳長錕
清水國小日式教師宿舍 /攝影:吳長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