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牛罵頭遺址與清水神社遺構
牛罵頭遺址同時擁有番仔園文化、營埔文化及牛罵頭文化層,距今約在4,500至3,400年前,已有人類在此生活,所出土的遺物,陶器以紅、褐色繩紋陶為主,石器有石斧、石刀及網墜等農、漁獵石器。
臺中市文化資產處利用牛罵頭遺址、1937年清水神社遺構及1997年國軍留下的營舍,提供牛罵頭遺址出土的古物、文化內涵及互動式多媒體展示。目前委託臺中市牛罵頭文化協進會,成立拍瀑拉文化基地進行經營管理,藉由導覽解說、考古挖掘、射箭體驗及DIY,帶領大家深入認識史前人類的文化與生活方式。
昭和12年(1937)11月23日,「清水神社」在此成立,屬大甲郡級神社,奉祀日本開國之臣「天照大神」及「北白川宮能久親王」殿下。昔日民眾可經由正參道或從大街路的「神社崎」石階步行登上神社參拜。目前園區尚保留有昔日水泥柵欄、 犬及部分的石燈籠。
大肚王國部落廣場位在牛罵頭遺址東邊,大肚王國是荷蘭時期在臺灣中部由拍瀑拉族與巴宰海族、洪雅族及道卡斯族部落所建立的「跨族群準王國」,範圍在現在的臺中市及南投縣一帶。廣場設置了台灣原住民、大肚王國故事及大肚山的自然故事牆,園區步道呈現原住民及出土的古物圖騰,與西側的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相互呼應。
封面照片:牛罵頭遺址入口 / 拍攝者:吳長錕